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楼空心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楼空心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90年代老房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九十年代的住宅,大多是砖混结构,砖墙承重体系,楼板一般是预制旦鼎测刮爻钙诧水超惊多孔板,预制板就搁在砖墙上,有些有圈梁、构造柱。
现在的多层住宅也大多也是砖混结构,还是砖墙承重体系,只是楼板用现浇板了,楼板与圈梁、构造柱整浇,结构整体性大大增强,抗震性能好得多
九十年代的住宅,大多是砖混结构,砖墙承重体系,楼板一般是预制多孔板,预制板就搁在砖墙上,有些有圈梁、构造柱。
现在的多层住宅也大多也是砖混结构,还是砖墙承重体系,只是楼板用现浇板了,楼板与圈梁、构造柱整浇,结构整体性大大增强,抗震性能好得多
70、80年代以砖混结构为主!少量为框架结构!90年代以框架结构为主!少量高层为剪力墙结构为主!后期高层越来越多!各种结构形式的房子出来了!高层为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等结构形式的房子!
就拿我老家房子的结构来说吧,90年代的房子正是由木结构向砖木结构过渡的时段,大部分是砖木结构了。砖木结构是指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做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柱子***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用木材,一般适用于1-3层,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问得是90年代房屋的结构是什么样子,我是94年被任命为现场主管技术员,那时22岁,应该说我对这个问题还是知道一些的。
当时我国刚刚开始重视民用住宅的抗震问题,下发了抗震901图集,所以90年代的房子都是有抗震设防要求了。
以青岛地区为例:
一、 当时1-7层住宅都是砖混结构。1.基础:***用m5或者m7.5水泥砂浆砌筑毛石条形基础,后期毛石砌筑太费工,进度慢,很多基础改成了毛石砼条形基础。2.墙体:一般1.2层***用m10水泥混合砂浆砌筑mu10红砖,3.4层***用m7.5水泥混合砂浆砌筑mu7.5红砖,5层以上***用m5水泥混合砂浆砌筑m7.5红砖,顶上标号最低,当时有句玩笑话,(活到顶,糊弄景)。墙体在转角、端头处及墙体纵横墙交接处都加设砼构造柱。3.楼板:卧室、起居室***用砼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板厚12cm,板缝宽度4cm,加直径6的钢筋,***用细石砼灌缝养护28天。走廊***用砼预制板,板厚8—10cm,灌缝同上。在楼板底设置砼圈梁,每层设置,圈梁高度12cm。
二.高层住宅当时很少,主要是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一般***用独立柱基。墙体当时***用多孔砖或者空心砖墙体。
估计你问得是城市住宅, 农房和厂房的结构我就不说了。
房屋的保暧设计有哪些?
房屋的保温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热源供应和减少散热。
为房屋保持适宜的温度,就需要供暖,设计安装供暖系统设置暖气片或地暖,多房间面积大使用中央空调,局部房间考虑使用制热功能的空调。
保持房屋温度减少热量散失,墙体使用空心砖或轻型砌块,外墙混凝土墙做外聚苯保温层(阻燃型),室内隔墙除空心砖或砌块外,也可以内置岩棉的轻钢龙骨石膏板做隔墙。
联通室外的门窗是损失热量的大项,外窗设计可考虑断桥铝框中空或真空玻璃,室外门设置热幕或主要通道安装空气交换少的三翼的旋转门,有条件冬天搭设防风门斗。
屋面保温设计一定厚度的聚苯层或,需要排水找坡屋面使用除铺设聚苯层还可以使用炉渣陶粒或蛭石等松散材料做保温。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其实不想回答,毕竟我不从事建筑设计已经有很多年了,不过既然邀请了,还是怒答一波。
关于房屋的保暖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屋顶保暖设计
墙体保暖设计
屋檐设计
窗户设计
屋顶保暖设计首当其冲的就是屋顶架空隔热设计,这种方案在80年代之前就被广泛应用。我们如果从事酒店设计,经常会爬到一些老楼的楼顶,可以看到一块块塌陷的碎块,那就是当时做的架空层,后来因为预制的隔热板质量低劣,寿命极短,维护困难,最终被淘汰了。
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先进的,在屋顶上方再设置一层轻质隔板,遮挡阳光辐射,哪怕阳光再强烈,也不会晒透屋面,自然风会穿过轻质隔板与楼板的空隙,带走热量,是的顶层房间不会因为暴晒而闷热。但是那时候由于生产工艺达不到很高标准,所以生产的隔板质量低劣,很快就被保温隔热层取代了。
90年代至今广泛***用屋顶保温隔热层设计,这种做法有明显弊端,保温隔热层只能延缓热量的穿透,而无法阻断,白天屋顶被晒烫,虽然热量不会很快穿过屋面,但是热量会逐渐积聚在保温层内,持续不断的向室内放出热量,所以现在很多新建的民用建筑的顶楼,每到夏天,我们似乎感觉晚上会比白天都闷热,就是这个原因,热量不会向外发散,而是向屋内持续辐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楼空心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楼空心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