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考古空心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考古空心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门峡郭氏墓的介绍?
郭姓的主源头还是在古虢国。2000年10月30日,在三门峡市李家窑,发现了国国都城的遗址。此次的重***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家和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在此发现的虢国城垣和宫殿遗址,是我国考古学的重大突破和发现。专家一致认定,李家窑就是虢国都城上阳城。这一发现为郭姓的源流,提供了最为可靠翔实的资料。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研究所。对三门峡库区进行调查发掘,由此拉开了虢国墓地的发掘研究序幕。
人们在墓地发掘的文物中多次发现同一个字“虢”,从此揭开了古虢国的神秘面纱。
三门峡市灵宝金城大道东延工程中发现大型汉墓群后,专业人士于今年4月进驻工地开始进行文物发掘。此次发掘的墓葬群,墓葬形制呈多样性,其中有西汉平顶空心砖室、小砖并列券拱顶洞室、子母砖并列券拱顶洞室等。特大的墓葬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过洞和后室组成,墓室均为穹窿顶。最大的一座古墓为东汉初期墓葬,其墓道长度达10余米,发掘时间长达一个多月。76座墓葬群共出土文物达720余件,包括铜器、陶器、铁器、石器等。
古墓***掘出的部分文物。 来源: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其中一座古墓中出现了墓主人的印章,这在古墓发掘历史上非常少见。” 祝晓东介绍,经鉴定,墓主人名为“郭定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铁剑、铁刀等。据研究人员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的地方官吏或名门望族。
砖房什么时候发明的?
据考古学专家研究,我国的砖发明于战国时代。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烧砖技术,洛阳东周城就出土的有战国薄砖,可是这个时候的转很薄,其薄片会被人误认为瓦。
战国晚期,燕下都遗址出土的薄砖,有了更一步的发展形体正方,无花纹。
四千一百年前一个小邦昆吾氏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改造和创新了砖瓦的烧造系统。
而西周时期大型空心砖的发明又是对中华砖瓦的一大贡献,于此同时板瓦、筒瓦、瓦等作为建筑物屋瓦面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构件被制作出来。
古时候有砖吗?
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在战国至秦代时期(公元前476年-前206年),砖的制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如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以及秦始皇帝陵等地点,就曾发现过大量的砖。当时的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方形或方形实心砖,另一种是体形更大的长方形空心砖。
有用陶瓷做的户外用品吗?
China,本就有陶瓷的意思,在中国文明历史中,陶瓷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从日常用品到国礼珍品,都有陶瓷的身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陶瓷产品的功能性得到延伸,陶瓷刀具,精密陶瓷,甚至手机壳走入我们的日常消费,鉴于陶瓷不同的特性,用途也将越来越宽泛。
问题中,提到的户外用品种类较多,如果在稳定性和耐用性方面,陶瓷制品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广泛。
根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就已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磁山文化红陶。然后有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的大汶口文化白陶。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黑陶等等。当发展到新石器时期末期的时候,人们对陶器、原始瓷的烧造技术才有了质的飞跃。
历史上传说夏禹所住房屋还是“茅茨”,指用茅式苇盖的屋,到了夏桀才有“瓦室”,瓦,这应该是最早使用户外的陶瓷了。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知道瓦比砖出现的时间早。近年在陕西岐山和西安的西周时期遗址中都发现了板瓦。
河北省易县、山东省临淄、河南省洛阳等地的战国遗址中,也曾有大量古瓦出土。有些筒瓦的前端,还带有半圆形的“瓦当”,“瓦当”上凸印着兽纹、鸟纹、云纹等图案。还有一些秦汉时期瓦当带有“延年益寿"、“长乐无极"等吉祥语句。“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瓦头,简瓦有了瓦头,可以防止风雨侵蚀屋檐。唐宋以后,陶瓦广泛被人使用,有些官殿寺庙建筑,还使用各色琉璃瓦覆顶,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特色。
古代贵族们宫室住宅的墙壁均是板筑之土墙,墙顶须有遮雨没备以防止坍塌,于是,防雨功能和装饰功能具备话“护墙瓦”出现。这类瓦具技艺经历朝历代传承不衰,现在北京故宫的许多墙头可见。
当然,砖的出现,也是和烧陶分不开的。各地出土的陶砖有方形砖、曲形砖和空心砖。很多是战汉时期的遗物。最早的方形砖在室内多用于铺地面或包镶屋壁四周的下部。铺地砖多素面无纹,包镶屋壁的砖多带有几何纹图案。古人常用空心砖代替石块砌成墓室埋葬死者。早期的陶砖称之为甓,用于包镶墙壁或台阶。"砖"字的出现较晚,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有"甃,聚砖修井也"的记载。西晋时期的砖上才见到"砖"字。从隋唐起,举凡墓砖、仓砖、塔砖等,都自名为砖,"甓"字称谓渐为人所弃了。综上所述,瓦与砖是从古到今,在户外应用最广泛最长久的陶瓷品种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考古空心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考古空心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