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空心砖起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空心砖起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给你你也不会吃!

别以为祭祀的东西就多么珍奇、皇帝赏赐的东西就多么美味。

空心砖起源,空心砖的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猪肘子,而且就是在开水里简单的煮了煮,不加盐、不加任何调料,关键是还没有煮烂,咬在嘴里一点味道没有不说,还总也咬不动。

这让那些天天在家里锦衣玉食的大清重臣们怎么下得了口!

但是这是皇帝***慈悲、天恩赏赐的啊?你敢不吃?

空心砖起源,空心砖的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年你不吃这个猪肘子,明天及以后就直接去天牢里吃牢饭吧,估计连牢饭也吃不了几天就去西天了。

乾隆皇帝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吃一点了,估计也是吃不下去;但是大臣们就不得不装着感激涕零的样子,满脸堆着***笑,装出满脸兴奋的样子等着皇帝赏赐猪肘子,故作陶醉地啃食着那只让他们反胃、作呕的白煮猪肘子。

你能跟皇帝比?皇帝能说吃就吃、说不吃就不吃,你有这个胆?

空心砖起源,空心砖的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绝对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一爱作诗,二爱赏赐。可两样搞得都不咋地,因为今天说的是猪肉,所以我们只谈赏赐,那赏赐什么呢?古玩珍宝肯定少不了,但同时他也会搞点特别珍贵的,也就是猪肉。

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想,猪肉有什么好稀奇的,就算放在古代,这些王公大臣也吃得起啊。那我们要说,乾隆赏赐的猪肉绝对特别,特别到什么程度呢?

乾隆赏赐的猪肉特别到,即肥又腻还难吃,可以说大臣望着面前冰冷油腻的猪肘子,一点食欲都没有。但就算再反胃,因为是乾隆赏赐的,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还得感激涕零的跪谢。

那这种猪肉为啥这么难吃呢?因为这个猪肉是祭祀神明以及祖先用的,我们知道古代帝王特别注重祭祀,而清朝的祭品中,主要是以猪肉为主,这种祭祀神明的肉被称为“胙肉”。

而胙肉呢,为了体现原生态,也就是肉的本来味道,古人在制作的时候,不会放任何调料,也就是纯白水煮。没有任何滋味的胙肉制作好后,先祭祀神明用。

等祭祀仪式结束后,剩下了一大堆胙肉,那怎么办呢?本来啊,这种祭祀用的肉,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按惯例,乾隆象征性吃点就可以了,但他也吃不了啊,关键是祭祀结束后,肉都冰凉的了。

可是,如果直接扔了,乾隆又觉得浪费,毕竟他一直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圣主,还自称十全老人,怎么能搞这种浪费的事呢?于是他带头搞起了光盘行动。

第一清宫白肉、祭肉,胙肉并不难吃,只是没有滋味。第二从沈阳清宁宫开始到1911年宣统退位清宫都由皇后主持祭祀把肥猪灌酒后祭神后大锅白煮上供后分赐王公亲贵。赏给侍卫,排骨肉挂在坤宁宫殿前神杆喂满洲神鸟乌鸦太监也可以跪而衔食。时日渐久王公侍卫有了好主意用牛皮纸泡盐酱油晾干备用吃白肉时泡肉汤用!乾隆六年北京出现了一家饭馆砂锅居,砂锅居的肉过午不候!一天就煮一头猪!至今东北地区酸菜白肉仍是地方代表菜!至于所说的大臣不想要,就是乱讲吧!汉臣不敢奢望满洲亲贵能被赏吃胙肉是很大尊容,就是皇子也无旨不准吃的。

这叫“胙(zuò)肉”,祭祀所用的供肉,乾隆这种做法就像是“发年终奖”,必须是“优秀员工”才能受到赏赐。既然如此,为何大臣们还不想要呢?

在这之前先讲个关于乾隆自己吃猪肉的故事,雍正有一次在天坛祭祖,当时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去参加了,祭祀完之后,雍正赏赐了一块肥肉给乾隆吃,这个肥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其实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用白开水煮一下,不放任何调料,口感自然是相当差的,一般人根本就不想吃,非常难以下咽,但是十岁的乾隆却一下吃了进去,吃完也非常镇定,还谢过父皇。

乾隆剧照

其实这个胙肉在我们现如今很多地方都还存在,同样也是用来祭祖用的,但是现在人祭祖完之后会重新烹饪一下再食用。因此在乾隆赏赐大臣吃肉的时候,大臣也是非常难以下咽的,不想要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绝对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先祖对赏赐者的不尊重。

要知道雍正是故意考验乾隆的,因为当时已经决定立乾隆为太子了,所以在场的大臣也都心知肚明,乾隆说实话在孝顺这方面其实是值得借鉴的,继位之后,时常感恩于祖父和父亲,尤其是雍正的白水煮肉一事,更是对乾隆的良苦用心,以至于乾隆将这事当作是非常好、非常有褒奖意义的一件事,这样做既可以表达自己祭祖的诚心,又可以让大家不忘初心。

所以乾隆在每年祭祖的时候都会赏赐大臣们吃胙肉,注意了,可不是谁都能吃的,必须要是前一年工作中表现良好大臣才会得到赏赐。

乾隆会将事先煮好的胙肉放在碗里,然后钦点分发,得到这块大肥肉的人必须得感激涕零,就像真的拿到了年终奖一样,因为这直接证明你在这一年中的表现是极好,得到皇帝的褒奖,还不得大口大口的吃啊!

可是大臣们一看这肥肉,哪里还吃的下?又没有调料,哪怕是放点粗盐也好,哪怕是切成薄片也好,非得整一大块,跟个果冻似的,然而这些大臣只能在心里想,实际上还得当着乾隆的面将它吃完。

自古以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胙肉实在难吃,于是乾清宫的当差侍卫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偷偷准备一张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在酱油里面浸泡了一夜的纸,晒干之后等到吃肉的时候就可以用了,然而有的太监用这个方法挣钱,卖给大臣们,大臣在得到赏赐的肥肉时拿出酱油草纸或者盐水米纸,有的直接包裹着吃,有的放到肉汤里面再吃,这样就不会太难吃。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空心砖起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空心砖起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