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全自动免烧砖机襄阳厂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全自动免烧砖机襄阳厂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和氏璧是个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关于和氏璧的传说,大家可能都是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知道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但是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说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加上传说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玺,所以和氏璧广为人知。
可是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环形,而且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可为什么和氏璧能做成玉玺呢?
据记载,秦始皇的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为整块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圆四寸,约合11.2厘米,可以说是特别大的,但是不要小估和氏璧的大小,和氏璧厚度达10厘米,东西是很大的,而且秦始皇的玉玺并不是和氏璧整个用,因为这样太浪费了,和氏璧先由匠人取玉石中最为精华的部位,制成了古今驰名的“和氏之璧”。但是其他的部分,虽然质地没有达到极品和绝品,仍然是“和氏璧”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够比肩的。这些余料应该就是秦始皇“传国玉玺”的用料,秦始皇的玉玺并没有***取整块和氏璧,毕竟和氏璧在春秋的时候就被人雕琢,虽说和氏璧是环状,不过只是取了一部分。
以前也觉得很奇怪,环状的玉壁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方形大块的玉壁,后来听一个专家分析过,才想明白,大块的玉壁是我们的误解!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的玉玺,是纸张普及以后才用的,秦朝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那么大的玉壁作用是什么?盖章肯定不行!后来在博物馆看到西汉时的印章,很小,指甲盖那么大,秦始皇所做的玉玺是不是也很小???小块的玉玺盖在竹简上才是应用的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年代久远且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所以很多都只是现代人的猜测罢了。
和氏璧的来历就不说了,“卞和泣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那么根据有限的记载,和氏璧最后没有争议的出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和氏璧落入秦始皇之手,之后有的史书记载和氏璧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有的则记载传国玉玺乃蓝田玉制作而成,而和氏璧不知所终了。至于哪种说法准确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去猜测。
那么这里关于“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玉玺”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明白两点:一是和氏璧的大小,二是传国玉玺的大小。
首先是和氏璧的大小。从现有我国出土的先秦时代的玉璧大小来看,那时候的玉璧通常的尺寸是:用于佩戴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用于陪葬或礼器的直径在15-25厘米之间,厚度均在1厘米左右。所以如果和氏璧是一块被完整加工过的玉璧,那么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念的话,和氏璧的厚度最大一定不会超过1.5厘米,因而这样一块玉璧是根本不可能被做成玉玺的。
但是,根据记载,和氏璧是一块难得一见的美玉,当年有可能从青石中取出后没有经过太精细的雕琢,所以和氏璧也许不是那种常见的玉璧,那么它的尺寸也极有可能比一般的玉璧要大很多,完全有可能制作成玉玺,当然了这也只是猜测。
那么我们再来谈一谈传国玉玺的大小。根据正史记载,传国玉玺当年随着后唐末帝李从珂的自焚而消失,从此不见踪影。如果传国玉玺的大小和今天我们常见到的玉玺大小差不多的话,我觉得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玉玺的可能性太小了,除非就像前面说的和氏璧其实不是一块我们所认知的那种玉璧而是一块几乎没有雕琢过的璞玉!
但是还有一点也很有可能成立,那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本身就很小,因为从现今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玉玺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玉玺其实很小,像西汉皇后之玺长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南越王文帝行玺长3.1厘米见方,通高1.8厘米。
所以秦汉时期的玉玺也有比较小的,而且秦汉时期的皇帝有专门处理政事用的“六玺”,而传国玉玺不属于六玺,只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种象征极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物品或者是专门收藏的物品,就像传家宝一样。
所以传国玉玺也许不是很大,和氏璧又不是很小,那么和氏璧做成一种可以佩戴的小尺寸玉玺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问题非常好,宋代学者李心传就对和氏璧能否磨制成玉玺提出过疑问。
传国玺乃用和氏璧磨制的说法,最早出自北魏崔浩语:“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学者李心传考虑到玉璧和玉玺的形制,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按照玉璧的一般形制,和氏璧的大小无法改造成玉玺。我们这个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恰好和李心传提出的问题相同。
史书记载,秦始皇刻了一枚表示秦得到了天命的玉玺,这枚玉玺在秦灭亡后被刘邦得到,从汉代开始这枚玉玺就被视作国家***的象征,历代王朝将其宝藏,这就是传国玺。但是传国玺最迟在五代后唐时就失踪了,也有说在东汉董卓之乱时就失踪了。传国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根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
首先我们来推测下和氏璧的尺寸。史书记载,和氏璧的原料是一块外表像石头的玉料,楚文王时经过玉工的打磨雕琢制成了和氏璧。所谓的“璧”,是正中有孔的平圆形玉器。根据出土玉璧实物测量,战国时期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一25厘米之间;玉璧厚度在一般在1厘米左右。直径超过25厘米的玉璧比较少见的。(宿晨:《中国历代玉璧形制举例》)春秋时代制成的和氏璧,形制可能与战国时期玉壁差异不太大,推测直径10-25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
上图为战国晚期玉璧,外径21.7、内径8、厚0.8厘米。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我们再来推测下传国玺的大小。传国玺为方形,上面还雕刻有盘龙钮,具体尺寸史书记载不尽相同。《三国志》《北齐书》《宋史》等记载方四寸,玺纽为盘龙。(三国至于南北朝,1寸约为2.45厘米,宋代1寸为3.12厘米)《唐六典》记载:方六寸,髙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 唐代1寸为3-3.6厘米,1分为0.3-0.36厘米。)如果是方六寸,那么传国玺的边长为18-21厘米,厚5-6厘米,玉玺钮高14-17厘米;如果方四寸,边长约10-13厘米,按比例缩小厚度就大概为3-4厘米,高7-8厘米。
玉璧中间有孔,边与孔的比例为二比一。即使按方四寸计算,传国玺的一边大概为10厘米,需要玉璧直径在30厘米以上,厚度7厘米以上。这么大的玉璧是很罕见的。所以把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玺还真是不大可能。
上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间江苏进献的仿制传国玺,高6.1厘米,印面6.7X6.8厘米,顶方3.6厘米。
传国玺可能是用陕西蓝田玉制造的。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东汉末卫宏所著《汉旧仪》;而和氏璧说最早见于北魏崔浩。抛开形制问题,仅从传国玺的流传历程来看,卫宏的说法也更为可靠些。古时就有不少学者认为,东汉董卓之乱时传国玺就失踪了,史书记载孙坚发现的所谓传国玺应该不是真的。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多个真***难辨的传国玺,大都是仿制的。东汉的卫宏肯定是见过真传国玺的,崔浩见到的可能是仿制品。而且蓝田离秦都城咸阳较近,在汉代就以产美玉而著称。《汉书·地理志》称蓝田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产玉。《竹书纪年》说:“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这说明说至少战国时期蓝田这一地名就存在,所以战国时秦人就应该知道这个地区产玉。秦始皇下令从首都附近***玉制作皇帝玺,可能性非常大。
和氏璧是环状的没错,本是由卞和进献的一块美玉雕琢而成。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以后视若珍宝,一直随身携带。后来他命人做成传国玉玺的并不是用这块和氏璧,而是用蓝田玉雕刻完成的。但就是秦始皇的这个传国玉玺,最终也湮没在民间,不知所踪。
我们先来看和氏璧的经历,纵使被砍去双脚,卞和一直坚信他拿到的就是一块真正美玉。直到楚文王感动于卞和的执着精神,令人剖开璞玉,然后制成和氏璧。后来,楚国把和氏璧作为聘礼送给赵惠文王,这才有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以及完璧归赵,珠联璧合等成语。
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到了秦始皇嬴政手里。秦始皇对和氏璧爱若珍宝,最终命手下将和氏璧陪葬,目前真正的和氏璧有可能还在秦始皇陵中。
那么有的朋友可能问了,秦始皇后来的玉玺是用什么做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使用陕西的蓝田玉制作的,并在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根据文献《晋书舆服志》,《玉玺谱》记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而且在这两个史册中明确指出,传国玉玺使用蓝田玉制作而成。所以后来秦朝以后的传国玉玺就是这个蓝田玉玉玺。
即使是这个蓝田玉玉玺,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最终湮灭于人间。刘邦破咸阳之后顺利接收了子婴送来的传国玉玺,刘邦把这个玉玺叫做汉传玉玺,西汉王莽夺权以后,曾让他的兄弟王舜到长乐宫强行索要玉玺。当时的太后非常生气,把王家大骂一通,并把玉玺***地摔在地上,导致玉玺碰掉了一个角。
王莽拿到破损的玉玺后,命人用黄金镶好玉玺,也因此,这个传国玉玺就成了一个金镶玉的玉玺。王莽兵败,玉玺又到了刘秀手中。三国时期,玉玺又多次易主。东晋之后大隋统一华夏,隋朝灭亡之后,萧太后斜传国玉玺逃亡漠北。贞观四年,萧太后携传国玉玺回来,于是玉玺又落到了李唐之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全自动免烧砖机襄阳厂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全自动免烧砖机襄阳厂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