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空心砖里面有鸟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空心砖里面有鸟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给你800万,在买学区房和带孩子环游世界之间,你会怎么选择?
给我800万,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带孩子环游世界。
这道选择题其实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抉择,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和寻找真正自己生活之间的抉择。
选择学区房,会给孩子一个传统意义上稳固保守的高起点生活。这种选择最现实也最能让大众接受。
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每个人的人生都要被努力拼搏、力争上游的方向所决定呢?慢下来,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教育,也是让他的人生与众不同的一次选择。
房子和金钱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人生属于自己的只有这个过程,如果自己有能力,谁不想无拘无束的畅游人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那种3万元的早教班,和贵族幼儿园,能交给你一个相对优秀却并不独特的孩子。而一次大胆的旅行,带给孩子的将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东西,不仅仅是见识,不仅仅是故事,不仅仅是风俗人情,不仅仅是优美风景,还有本就属于孩子的纯真和幻想。还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慢慢发酵,长成更加绚丽夺目的珍宝。
看到这篇爆文的时候,我只有向往,只有羡慕,毕竟我没有那800万元可以选择。
我想告诉孩子的不仅仅是如何成功,如何居于人上,我要告诉孩子: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摔倒了可以哭,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知识不仅仅藏在书本里,或许还在一朵花、一片云里。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答题前先做如下推断***设:1.你仅仅只有800万;2.***如买房是在北上广深买学区房;
***如这两个***设都成立的话我认为不买学区房不给孩子提供早教课程,反而出去瞎溜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对于小孩来说他自己本身的判断能力是很弱的,并没有建立很成熟的思考体系,对于孩子来说不上学而是出去玩当然是开心的。也许环游世界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终生难忘的经历,到了80岁还能记起在希腊看的海,在芬兰看的极光,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到了15岁就只能记得小时候旅行坐车好累啊,至于去过哪里?一问三不知。
因为有意义的旅行其实是一件很需要内涵的休闲方式,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初中读茶花女和35岁再读茶花女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旅行到了一个地方后***如你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其实看的东西都很浅显。也只是看完一座山后再看一座山的区别;
当然旅行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但对于孩子来说难道和父母在家其乐融融的美好回忆和出国旅行的回忆有很大区别吗?
还是那句话,别人的生活看看就好了,毒鸡汤少喝,什么诗和远方的田野可以暂且待到一边去了,人家能拿出800万还不怕辞职,估计也能拿出第二个800万,咱们呢?别说800万了,真有了80万建议您赶紧一线城市***买房,再过10年看看,且不谈增值,房租也够你儿子每年两趟出国游了。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需要眼前的苟且,苟且时间长了才有资格偶尔看看诗和田野。
给我800万,我做梦都要笑醒了,先买一套学区房,再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希妈我坐标浙江,市区学区房房价根据学区有所不同,最好的学区大概在3万左右,学区房不用太大,反正又不住,50平方足够了,这才用掉150万。剩下500多万,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哎呀,只是个梦而已!
睡醒来发现我在帝都,市区房价10万起,800万只够买个80平小两居,每天被房贷、车贷压的喘不过气……
所以各位看官,800万这个数字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它的,我们能给孩子的,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给他创造最好的生活,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拥有比我们更远的见识,有能力选择更好的生活。
我的观点,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按部就班,在标准、程式化的人生中亦步亦趋。小学-中学-大学-就业或继续深造-出人头地的成功哲学,然后到孩子、孩子的孩子,再来一个个完整的类似轮回。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绝大多数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高度工具理性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以高度预期的生活方式,是被千百万人所证明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生活和奋斗方式。也就是说,只要不偏离方向,中途不掉队,挤过重重独木桥,人生就很有可能从此“柳暗花明、芝麻开花”。
还有一种生活方式:拒绝套路化、理性化的人生设计,他们认为,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所以,这对父母拒绝了3万的早教班、8万的双语幼儿园、800万的学区房,辞职带着孩子寻找“诗和远方”去了。所以,一位女教师拒绝了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写下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跟着爱人远走高飞了。还有高晓松式的孩子教育:“我主要教育她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这样一种率性而为的生活哲学,对于亦步亦趋中生活,挣扎在欲望红尘中的你我“凡夫俗子”而言,是何等巨大的诱惑力啊!
但是,艳羡归艳羡,回头冷静思考,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只可仰望,无法模仿也根本模仿不来。因为自由的终点可能是终极自由,但更可能是无所归依,除非你有足够强大的资本可供你肆意挥霍。毕竟,诗和远方不能光靠情怀来支撑,更多地靠实实在在的消费力来支撑。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
这样的生活方式能成为新闻,本身就证实了了这种选择在当下的稀缺性。而此类新闻为什么会吸引媒体以及公众?原因不外乎:与其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我们,不如说他们的行为唤起了我们灵魂深处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放下、逃离、出走、从此身心自由。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归现实,生活是否真的可以如此任性,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那位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老师也没有从此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和旅途中偶遇的爱人开了一家客栈,不过换了一种职业生存而已,理想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现实起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空心砖里面有鸟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空心砖里面有鸟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